积善之方
分类:译文 浏览量:
《易经》上说:“经常积德行善的家庭,定会有很多福分和喜庆的事。”古时候颜氏把女儿嫁给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,只是因为听闻他的先祖曾经积德行善,从而预言他的子孙中一定有出人头地的人。孔子也称赞舜的孝顺,说:“舜将来会在宗庙得到子孙们庙的祭祀,子孙也会兴旺的。”以上的论断都是正确的。可以试着用古代的事情来证明。
建宁人少师杨荣,祖辈都以摆渡为生。有一次,连续多日的大雨导致河水上涨,洪水冲毁了房屋,有人被淹死后顺流而下。其他船只都忙于打捞从上游漂来的货物,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救助落水的人,没有捞取任何货物。同乡的人都嘲笑他们愚蠢。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时,他们家逐渐富裕起来。有一位神仙化身成老道士对杨荣的父亲说:“你的祖父和父亲积德行善,有阴功,子孙将来必定尊贵显赫。应该将他们葬在某个地方。”杨荣的父亲按照老神仙的指示将曾祖父和祖父安葬在现在的白兔坟。后来,杨荣的父亲生了杨荣。杨荣二十岁时考中进士,后来官至三公。他的曾祖父、祖父和父亲也都被追封与他同等的官职。子孙们也都显赫兴盛,至今仍有许多贤能之人。
浙江鄞县人杨自惩,起初只是县衙的一名小官吏。他宅心仁厚,为人守法公平,铁面无私。有一次,县令鞭打一个犯了罪的人,打得那人满脸是血后,县令依旧怒不可遏。杨自惩见到这种情况就跪下劝解县令不要再生气了。县令说:“这个人干了违法犯罪的事情,怎么让人不愤怒?”
杨自惩一边磕头一边说:“朝廷已没有道义、公理可言,政治一片黑暗、贪污、腐败,人心早已经失散。审问犯人要是审出真实情况,应该替他们伤心,可怜他们的不明事理,不应该因为审出了案情就高兴。高兴都不可,更何况是生气发怒呢?”县令听了杨自惩的话后,觉得非常有道理,慢慢平息了怒气,变得和颜悦色。
杨自惩家境贫困,但从不贪图别人的财物,每次遇到缺少粮食的囚犯,他总会设法救济他们。有一天,又有许多新来的囚犯没有粮食吃,正在挨饿。杨自惩家中也没有多少存粮,如果把粮食给新来的囚犯们吃,自己和家人就没有粮食吃;如果把粮食留给自己,又觉得囚犯们实在可怜。于是,杨自惩和妻子商量。
妻子问他:“那些囚犯是从哪里来的?”
杨自惩回答:“是从杭州来的,一路上都挨饿,现在面如菜色。”
于是,夫妻二人便把自己吃的米煮成粥送给那些囚犯吃。后来,他们生了两个儿子,大儿子叫杨守陈,二儿子叫杨守址,两人都做到了南北吏部侍郎的位置。他们的大孙子也成为了刑部侍郎,二孙子则成为了四川廉访使,都是一代名臣。现在的名人楚亭和德政,也都是杨自惩的后代。
从前明英宗正统年间,有一个名叫邓茂七的人在福建带头造反,许多读书人和百姓都跟随他起义。朝廷于是命令曾任都宪的鄞县人张楷前往福建剿灭反贼,张楷用计抓住了反贼头领邓茂七。随后,张楷派福建本地的谢都事去搜捕残余的乱党,找到后就地格杀。谢都事不愿滥杀无辜,于是设法找到了反贼的名册,凡是未在名册上留下姓名的,他便暗中发给他们一个白布小旗,并约定在大军到来时将旗子插在门口,以此禁止士兵乱杀无辜。最终,他通过这种方式保住了一万多人的性命。后来,谢都事的儿子谢迁在科举中考中了状元,官至内阁首辅;他的孙子谢丕也考中了探花。
在福建莆田一个姓林的家族里,祖辈中有一位老太太非常喜欢行善。她经常制作粉团送给贫困的人吃,只要有人来要,她就立刻给予,从不厌烦。有一天,一个仙人化身为道士,每天向她索要六七个粉团。林老太太每天都给他,连续三年从未间断,可见林老太太是真心行善。于是,老神仙对她说:“我免费吃你的粉团已经三年了,应该如何报答你呢?你们家后面有一块地,你去世后葬在那里,子孙后代中能做官的人将多如一升芝麻粒。”
林老太太的儿子按照老神仙的指示将她安葬在那里,结果第一代中就有九人考中进士,之后的每一代都有许多人担任高官显贵之职,所以福建有句话叫“无林不开榜”。
太史冯琢庵的父亲曾经在县学读书。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,冯琢庵的父亲起床去上学,途中遇见一个倒在雪地里的人。伸手摸了一下,那人身体几乎冻僵了。于是,冯琢庵的父亲脱下自己的棉衣给那人穿上,并将他带回家救醒。梦中,神对冯琢庵的父亲说: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,且是真心实意的,我将派韩琦投胎到你家,做你的儿子。”冯琢庵出生后,取名为冯琦。
应尚书是浙江台州人,壮年时曾在山里面读书。晚上经常有鬼怪聚集、出来吓人,但他一点也不害怕。一天晚上他听见鬼说:“一个女人的丈夫出门在外很久都没有回来,她的公公和婆婆就逼着她嫁给别人。明天夜里她就要在这里上吊,到时候我就能找到替身了。”应尚书悄悄地把自己的田地卖掉了,一共得到了四两银子。然后以那个女人的丈夫名义写了一封信回家,并附带了四两银子。男人的父母看了这封书信后,觉得手迹与以往的不一样,因此十分怀疑。
但又想:“书信可以造假,但银子却不可能是假的,自己的儿子一定没什么事情。”于是那个妇女就不用改嫁了。之后那个丈夫回到家中,夫妻二人如以前一样恩爱。
后来应尚书又听见那个鬼说:“原本我已经找到合适的替身,没想到被这个秀才坏了我的好事。”
旁边另一个鬼问:“那你怎么不害死他呢?”
鬼回答:“上帝说这个人的品德高尚,积累的阴德足以使他做到尚书的职位,我怎么能害死他呢。”
因此,应尚书更加努力行善,日复一日地积累功德。遇到灾荒之年,他捐献粮食赈灾;遇到亲戚有急难,他尽力帮助他们;遇到有人无理批评时,他总是自我反省,愉快地接受别人的批评。应尚书的子孙中考中进士的,至今已有很多人。
江苏常熟人徐縂,字凤竹,他的父亲一直很富有。一次遇到荒年,他带头取消了地租,为全县树立了榜样。同时还拿出粮食赈灾。夜晚,有鬼在他们家门前高声喊道:“千般不说谎,万般不说谎,徐家的秀才要考上举人了。”呼喊声此起彼伏,整夜不停。当年,徐凤竹果然考中了乡里的举人。因为徐凤竹考中举人,他的父亲更加勤奋行善。他修桥铺路,布施斋饭供养出家人,救济穷人,只要是行善的事,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。后来,又有鬼在他们家门前大喊:“千般不说谎,万般不说谎,徐家的举人要到朝堂上做官了。”徐凤竹最终官至两浙巡抚。
屠勋,谥号康僖,是浙江嘉兴人。他刚刚晋升为刑部主事时,每晚都在监狱中过夜,仔细询问囚犯的罪行,发现许多人都是被冤枉入狱的。屠勋并未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,而是秘密向刑部主官报告。秋后重审时,刑部主官选取了屠勋提供的一些案件进行询问,所有囚犯都无异议,最终释放了十多名被冤枉的无罪者。一时间百姓们都称赞刑部主官明察秋毫,十分英明。
屠勋又向刑部主官禀报:“在天子脚下有许多被冤枉关押的人,全国上下那么多地方、无数百姓,难道就没有冤枉之人吗?我们应每五年派一减刑官到各州查询囚犯的罪行情况,明确有罪者定罪,无罪者释放。”
刑部主官接到汇报后,向皇上禀告,皇上支持这一提议。屠勋恰好成为派出的减刑官之一。一夜梦中,神仙告诉屠勋:“你命中注定没有儿子,但因提减刑建议,合乎天意,故上天赐你三子,皆可望高官。”当晚,他的妻子便怀孕,后生应埙、应坤、应埈三子,皆步高官之位。
浙江嘉兴有个人叫包凭,字信之。他的父亲是池阳知府,共育有七个儿子,包凭是最年幼的。包凭入赘平湖县袁家,成为了他们的女婿,与我父亲的交情深厚。他博学多才,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能高中,于是开始专心研究佛道两家。一天,他游玩至东边的泖湖,偶然来到一座乡间寺庙,发现寺内观音菩萨像矗立在露天中,风吹雨打,于是掏出口袋中的十两金子给寺庙住持,让他修复被风雨侵蚀的房顶。住持却说,修屋顶的工程太大,这点钱不够。于是他又拿出了四匹松布,从自己的箱子之中拿出七件新衣服给住持。他的仆人说还是把衣服留给自己穿。
包凭说:“只要观音菩萨的塑像能够不再受风吹雨打之苦,我就算赤身裸体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老住持含着眼泪说:“舍弃衣服和金银并不是难事,最难得的是你的这份心意。”
后来寺庙修完后,包凭和他的父亲一起去游玩,夜晚留在寺庙中过夜。夜晚,包凭的父亲梦见僧伽蓝摩对他说:“你的子孙应该世代都享受高官厚禄。”后来,包凭的儿子汴和孙子柽芳都中了进士,做到了很高的官。
支立的父亲是浙江嘉善人,在县衙中担任小官。有一位无辜的囚犯因为被牵连而被判死刑,支立的父亲深感同情,决定帮他。囚犯对妻子说:“支公有意替我分忧,我却不知如何报答,感到十分惭愧。明天邀请他到乡下来,你好好侍奉他,若他领情,或许我能得以生还。”囚犯的妻子含泪答应了。第二天,支公前来,囚犯的妻子亲自劝他饮酒,并转述丈夫的计策。支公不同意,但一直竭力为囚犯争取释放。囚犯获释后,与妻子登门感谢支公,说:“像您这样德才出众的人,现代都少有了。现在您还没有儿子,我有一个女儿,不如就让他当你的侍妾,这在情理上是可以说通的。”支公答应并为此准备了嫁妆。婚后,他们生下了支立。支立二十岁时中了科举的状元,后来做到了翰林院的孔目。随后,支立生下了支高,支高生下了支禄,均被推荐为学博。支禄后来生下了支大纶,他中了进士。
上面的十个故事,所做的事情各不相同,但是都是行善的好事。仔细说来,那么做善事有真的,有假的;有端正的,有扭曲的;有阴德,有阳善;有对的,有错的;有偏善,有正善;有半善,有满善;有大善,有小善;有困难的行善,有简单的行善;都应该深刻地加以说明。如果只是做善事而不追求做善事的真理,那就是自己认为是在做善事,但实际上对别人来说是造孽,白白浪费了一片苦心,没有任何的好处。
什么是真善和假善?以前有几个读书人去拜见中峰和尚,问他说:“佛家说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谁都逃不开。现在有一个人经常行善,但是他的子孙却不兴旺;而无恶不作的人,他的子孙却十分兴盛;佛说的东西一点根据都没有。”
中峰和尚说:“凡人的思想没有经过洗涤,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,没有正确的见解,所以常用把真善当作恶行、把恶行当作真善的人。不怨恨自己把真假颠倒,反而抱怨上天报应吗?”
众人又问他:“行善和作恶为什么会颠倒呢?”
中峰和尚让他们自己试着说说。
一个人说:“打人、骂人是恶行,尊敬别人、对人有礼就是行善。”
中峰和尚说:“未必是这样。”
又一个人说:“不择手段地敛财是恶行,奉公守法、廉洁自律是善。”
中峰和尚说:“也不一定。”
所有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,但是中峰和尚都说不对。大家趁机问他的想法。
中峰和尚对他们说:“行善就是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;作恶就是只为自己谋利。即使是打人、骂人,只要是有益于他人,也算是行善;即使是恭敬、有礼貌,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利益,也是恶行。因此,人们行善时,若是出于公心,就是真实的;若是为了私心,就是虚伪的。真正发自内心的善行才是真实的,单纯模仿他人的善行则是虚假的。行善必须发自真心,若有别的目的,就是虚伪的。这些道理需要每个人都深入体会。”
端正和扭曲是什么意思呢?如今人们看到忠厚老实的人,通常会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。然而,古代的圣人更喜欢那些虽然豪放但有原则的人。对于忠厚老实的人,虽然在普通人眼中他们备受喜爱,但圣人却认为这类人可能败坏道德。因此,普通人眼中的善恶是与圣人眼中的善恶是相反的。由此推断,普通人对世上种种事情的判断,没有不是错误的。天地鬼神造福善人、祸害恶人,是与圣人的看法是一样的,而不是和普通人一样的。凡是想要积德行善的,都不能遵照自己所听、所看到的来决定,而是要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洗涤净化之后决定。纯粹抱着一颗济世救人之心的,就是端正的善;但凡有一点迎合世俗的心理,就是扭曲的善。纯粹是热爱世人的心,就是端正的善;哪怕有丝毫愤世嫉俗的心理,就是扭曲的善。纯粹是敬畏世人的心,就是端正的善;哪怕有一丝玩世不恭的心理,就是扭曲的善。这些都要细细体会。
什么是阳善和阴德?凡是做了善事而被人所知道的,就是阳善;做了善事却不被人知道的,就是阴德。积阴德,上天会报答的;有阳善,会在世间享有盛名。名气,也就是福气。名气,被造物主所猜忌;在世间享有盛名却没有真材实料的人,常常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灾祸;一个没有过错的人却无辜有了恶名,那他的子孙经常会突然崛起。阴和阳之间的关系真是微妙啊。
什么是善和非善呢?在古时的鲁国,有法律规定,如果有人赎回被俘虏到其他国家的奴隶,官府会给予赏赐金子。子贡赎回了奴隶,但拒绝接受官府的赏赐。孔子听说后感到不满,说:“子贡做错了。一般圣人的行为,都是可以改变风俗的,还可以用来教导百姓,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。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,如果接受官府赏赐的金子就是不廉洁,那么以后谁还去赎回奴隶呢?从今以后,再也没人会从其他国家那里赎回鲁国人了。”
子路救起一位落水的人,那个人用自己的牛来感谢子路,而子路接受了。孔子高兴地说:“今后若有人在鲁国落水,必有人伸手相救。”从世俗的观点看,子贡不接受金子的行为被认为是正确的,而子路接受牛的行为被认为是错误的。然而,孔子却赞扬子路、贬低子贡。他认为,行善之举不仅在当时有效,还会对未来产生影响。人们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,而应考虑长远的影响,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。有些行为表面上看是善行,但实际上对长期来说却可能不利,这种表象的善行实则不足称善;反之,有些行为虽然表面上看不是善行,但其实却能改变人们的观念,达到救济世人的目的,这才是真正的善行。但是这只是就一件事来讨论而已。其他的比如看似无义的义举,看似无礼的礼仪,看似不讲信用却诚实守信的举动,看似不慈爱却大慈大悲的举动,都需要自己去抉择。
什么是偏善和正善?当年吕文懿公辞官归乡,很多人都仰慕他,他的名气就像泰山北斗一样高不可攀。有一次,一个同乡人喝醉酒之后骂他,吕公并没有生气,只是对仆人说:“不必和喝醉之人计较。”之后他就闭门谢客了。过了一年之后,听说那个人犯了死刑罪进了监狱,吕公这才感觉到后悔,说:“如果当时和他计较一下,或者把他送到官府受罪,这样既可以惩罚他,也可以警告他以后不要犯这样的错误。一时的宅心仁厚,没想到却养成了他的恶习,所以才造成现在的局面。”这就是出于善心却做了恶事的行为。
也有出于险恶的用心却做了善事的人。比如一个有钱的人家,赶上灾荒之年,穷人们在白天就到街市上抢他们家的粮食。去县衙报案,县衙根本不管,所以穷人们越来越放肆,于是决定自己派人把抢粮的人抓起来了,这样人们才安定下来。要不然就乱了。因此,做善事是正,做恶事是偏,这是人人都知道的。但是抱着一颗善心而做恶事的人,是正中带偏;但那些抱着恶心却做了善事的人,是偏中有正。这些道理是不可以不知道的。
什么是半善和满善?《易经》上说:“没有善行的积累,就不会在世上享有名气;没有恶行的累积,也不会招来杀身之祸。”《尚书》上说:“商纣王罪大恶极,恶贯满盈。”勤于积累善行,就是满善;因为懈怠而不积累善行,就不是满善。这是半善和满善的一种说法。
从前有一位女人到寺庙里,想要布施但没有钱财,只有两文钱。她将这两文钱捐给了寺庙,寺庙的住持亲自为她忏悔祈福。后来,她进了皇宫,变得富有,携带几千金去寺庙布施,但住持却只让徒弟代为回向。
她问道:“我以前只捐了两文钱,大师却亲自为我忏悔;如今带来几千金来布施,为何大师不亲自回向?”
住持答道:“以前的两文钱虽少,但你当时真心实意,若非我亲自忏悔,无以报答你的善举;而如今虽有几千金,却你的心意未如当初真切,因此由我的徒弟代为忏悔即可。”这说明几千金的布施只是半善,而两文钱的布施则是满善。
汉钟离向吕洞宾传授点铁为金的方法,说是可以行善济世救人。
吕洞宾问:“点铁为金以后还会变成铁吗?”
汉钟离说:“五百年以后才会再次变成铁。”
吕洞宾说:“那这样岂不是祸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吗?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。”
汉钟离说:“修炼成仙需要积累三千的功行,你说的这一句话,所需的三千功行就满足了。”
这是半善和满善的又一种说法。
若心中不在意是否行善,那随意施行任何善举,皆可视为满善。心中若极为在意是否行善,即便终生勤勉行善,也只能算半善。比如以钱财救济他人,内心无意行善,对受助者亦不知情,施舍方式也不关心,这即所谓的“三轮体空”和“一心清净”。这样即使是很少的米也能种植出无限的福气,一文钱也可以解除千般的罪孽。但是如果不能忘却自己所做的善事,那么哪怕施舍了几万两黄金,福气也不会有多少。这是半善和满善的又一种说法。
什么是善的大小?以前有一个叫卫仲达的人在翰林院做官员,偶尔被带到了阴曹地府。阎王爷让鬼吏拿来了他善行和恶行的记录。等到拿来之后,发现恶行的记录能够充满整个院子,但是善行的记录只有一个小卷轴,像筷子一样细。拿秤来称重量,发现像筷子一样的善事记录却比充满院子的恶行记录要重。
卫仲达说:“我今年才四十,怎么会被记录这么多恶行呢?”
阎王说:“一个念头不正那就是恶行,不一定非要等做出来才是。”
卫仲达又问善行的卷轴中记录的是什么事?
阎王说:“朝廷曾经大兴土木,修建三山石桥,你上疏劝谏皇帝,这是你上疏内容的草稿。”
卫仲达说:“我虽然上疏劝阻了,但是皇上并未采取建议,我做的事情没什么用,能有这么大的善行?”
阎王说:“朝廷虽然没有听从你的意见,但你的这个念头是为万千的老百姓所着想的;如果朝廷听从了你的建议,那你的善行就更大了。”
因此只要志向为家国天下谋求福利,则善行做得少也是大善;如果只为自己着想,那善行再多也是小善。
什么是行善的难易?儒家的圣贤教导我们,要约束自己,必须从最难以做到的地方开始。孔子在讨论“仁”的思想时,也强调要从难处做起。例如,江西的舒老先生用自己两年教学的报酬,代替他人偿还了官府的税赋,帮助了一对夫妇;河北邯郸的张老先生用十年积蓄,偿还了他人的赎罪银子,拯救了一位妻子。这些都是将难以割舍的财物施舍给他人的例子。又如江西的靳老先生,虽年事已高,无儿无女,却不忍心接纳一位幼女为妾,而是送她回家,这就是在难以约束自己的情况下控制住了自己。所以上天降给他们的福泽也一定很深厚。富有有权势的人,想要积累善德行善虽然容易,但若因此不去行善,便是自暴自弃。贫困低下的人想要修得福报虽然困难重重,但若能行善施为,那就显得十分珍贵。
顺其自然地去救济别人,这种事情可以分为很多种类,简要总结如下十类:第一种是善待他人;第二种是真诚爱护;第三种是成全他人美德;第四种是劝导他人向善;第五种是在别人危难时施以援手;第六种是兴建有益工程;第七种是慷慨捐财布施;第八种是捍卫正义;第九种是尊重长者;第十种是珍惜物命。
什么是善待他人?古时候,舜在雷泽看到捕鱼的人都选择水潭深、鱼多的地方,而年老体弱的人只能在急流浅滩中捕鱼,舜觉得他们很可怜。于是,他也亲自去捕鱼。当看到有人争抢时,他就做作没看见一样,不发表任何评论;而看到有人互相谦让,他则大加赞赏他们的行为。第二年,大家开始互相礼让,选择了潭水深、鱼多的地方。当时,舜是一个聪明而智慧的人,他难道不能通过几句话来教导大家吗?
这是因为他不是用口说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人们的思想,可谓是极其用心良苦。
我们身处现在这个社会,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掩盖别人的长处,不要用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比较,不要因为自己的知识多就去为难别人。要收敛自己的才智,避免张扬,看到他人的错误要宽容包容,帮助他们遮盖过失,既让他们自我改正,又让他们牢记教训,避免再犯。看到别人的优点要虚心学习,别人的善行要铭记,必须放下自身的短处,虚心向别人学习并改正,同时帮助他们将美德传播开来。在日常生活中,言行举止都要为社会树立榜样,而非仅考虑个人利益。这就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具有的“天下为公”的胸怀。
什么是爱敬存心?君子与小人,表面上看经常难以区分,唯一区别在于内心的先天道德本性。善行与恶行的差别,就如黑白分明。君子之所以不同于常人,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道德本性。君子的内心总是充满对他人的尊敬和友爱。人有亲疏贵贱之分,也有愚蠢与智慧之分,贤与不贤之分。所有人都不一样,但都是我们的同胞,难道有谁不值得我们敬爱吗?敬爱所有人,就是敬爱圣贤之人,能明白普通人的志向,也就能明白圣贤的心意。为什么呢?圣贤的心意,本来就是希望这个世界上的人,都能够开开心心地生活。我们爱敬众人,就可以使众人安泰,这也是代替圣贤使他们安泰。
什么是成人之美?玉隐藏在石头中,如果丢弃,那它就是瓦砾,唯有雕琢,变成了圭璋一样的美玉。因此如果见到有人在做善事,或者有一个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,都应该鼓励扶植他们获得成就。或者是称赞奖励,或者是帮助扶植,或者是帮助他们辩白污蔑,为他们分担别人的毁谤,总之一定要帮助到他们有所成就。
大致上来说一般人都讨厌和自己不一样的人,同乡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。善良的人在世俗社会很难获得成就。而且英雄豪杰多刚正不阿,不修边幅,又容易遭到批评指责,所以做善事经常容易失败。只有仁人长者多多地帮助和辅佐,这样的才能取得最大的功德。
什么是劝人为善?身为人类一员,每个人都有良心。在世上庸碌无为地活着,最容易陷入沉默与堕落。与人相处时,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对方,解开他们的迷惑。就像在漫长的黑夜中唤醒他们的梦境,或将他们从烦恼中解救出来,使他们心无烦恼,这无疑是最伟大的恩惠。韩愈说:“一时劝人用嘴说,百世劝人就要著书立说。”劝人为善和与人为善相比较,虽然显得有些露痕迹,但是对症下药经常会有神奇的效果,因此不可以废除。如果产生了失言失人的问题,那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了。
什么是救人危急?每个人都有艰难困苦的时候,如果偶尔遇到了艰难困苦的人,就应该像自己生病一样快速去解救。或者说一句话为他辩解委屈压抑,或者想尽办法帮他度过穷困的生活。崔子说:“恩惠不一定要大,在别人危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就可以了。”这真是仁德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啊。
什么是兴建大利?小如在一乡之内,大如一县之内,只要是对人们有利益的工程,都应该兴建。比如疏通水渠,修筑堤坝防范洪水;或者修建桥梁,方便人们出行;或者施舍茶饭,救助饥饿的人;顺其自然地劝导,同心协力地兴修工程,不要为了避免被人怀疑就不做,也不要因为辛苦艰难而抱怨。
什么是舍财作福?佛门有很多种善行,以布施最为重要。所谓的布施,不过就是一个舍字。心境通达的人不仅舍掉了六根,还舍掉了六尘,一切东西,没有不能舍弃的。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,就先从财物上布施。一般人都把衣食当作身家性命,所以对钱财非常看重。我却将钱财放弃掉了,不仅解决了我吝啬的问题,也可以在危急的时候救人一命。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勉强,时间长了就不觉得有什么了。这样最终就可以洗净私心,祛除吝啬了。
什么是护持正法?法,是世间万物生灵的眼睛。没有正法,怎么能参与协助天地的变化呢?怎么能使万物生长变得更有规律呢?怎么能脱离尘世的束缚呢?怎么能超脱世间的束缚呢?所以只要见到先辈圣贤的庙宇和经书典籍,都应该敬重并维护整理。至于弘扬正法,报答佛祖的恩德,这种事情应该鼓励。
什么是敬重尊长?家中的父母兄弟、国家的君主长官,以及所有年长、德行高尚、职位地位高的人,都应受到尊敬。在家里要孝敬父母,怀有深厚的爱心,面带温和的表情,讲话要温柔,态度要平和,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习惯,这就是以和气感动天地的方法。在朝堂上侍奉君主,做任何事都不要因为君主不知情就放纵自己。审讯任何人都不要因为君主不知情就滥用职权。侍奉君主应像侍奉上天一样,圣贤的言论非常正确,这与阴德的关系密切。忠孝之家,子孙后代必定兴旺发达。因此,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。
什么是爱惜物命?人之所以是人,是因为人有同情心;追求仁慈的人追求这些,积德行善的人在累积这些。《周礼》说:“早春的时候,祭祀用的牲口也不能用母的。”孟子说君子要远离厨房,就是为了保留同情心。所以先贤就有四条不能吃的规矩,是听见宰杀的声音不吃,看到宰杀的场面不吃,自己喂养的不吃,专门为我宰杀的不吃。人们不能断绝吃肉,至少应该以这四不食为戒。
循序渐进地进行,慈悲的心也会逐渐增长。不仅仅是禁止杀生,万物众生都应受到爱护。抽取蚕丝需要煮茧,锄地时会伤害到地里的虫子,想到衣物和食物的来源,都是以杀生来维持自己的生存。因此,浪费粮食的罪过,应该和杀害众生是相等的。至于无意间伤害到的生命,更是数不胜数,都应尽力预防。古诗云:“爱怜老鼠就常常留下一些剩饭,可怜飞蛾就在晚上少点灯。”这真是多么仁慈啊。
善行无穷无尽,不能一一描述了。由上面总结的十个方面例子来推演开去,那么所有的功德全部都能实现了。
发表评论(人工审核后显示)